非用餐時刻的敦南誠品B1,依舊人頭湧湧。面向主走道盡頭,京盛宇的門市靜謐佇立,彷彿不受這片嘈雜干涉,不疾不徐地以緩慢流動的茶湯,為現代人洗去心上的浮躁。作為年輕新創的立可攜茶飲品牌,京盛宇沒有轟動的行銷噱頭,也還沒有令人咋舌的營業額,但為現代茶生活耕耘的心意,為品牌另辟蹊徑,也令品牌志團隊動容。今天,年僅32歲的創辦人兼執行長林昱丞,帶著一身文氣走來,親切地跟我們侃侃而談心中的夢想,與他的品牌經營哲學!
Jason(以下簡稱J):市面上茶飲品牌林立,由老茶行轉型的也不少,京盛宇為什麼仍選擇做茶飲,是否看到了什麼市場缺口?因此提供了什麼跟別人不同的產品與服務?
林昱丞(以下簡稱林):茶飲是最「簡單」的喝茶方法。很多茶飲品牌用中國茶、越南茶,大鍋悶煮快速供茶,省略了過程;但京盛宇堅持100%使用台灣產茶葉、紫砂壺現泡,只願提供「真」的味道。開放吧台讓每杯茶飲的用量、溫度、時間等「茶序」都「看」得見,透明茶罐讓茶湯也「看」得見。因為沒有包袱,所以我們很開放,用年輕人懂的「直白語言」跟他們溝通,為茶文化注入「時代風格」與審美感觀,他們才能「慢慢」體會茶的價值,讓茶走入生活之中。像冰鎮茶賣得好,因為它迎合了時代市場的口味。
ExpBravo觀點:品牌要言行如一,才是長久之策。京盛宇明白時代要的,和品牌要說的,都是「真」,並將「真」貫徹到產品、服務、包裝上,和競品拉開差距。
J:創立京盛宇的初衷為何?為什麼只賣「台灣茶」?品牌想要傳遞什麼價值?
林:當年有人泡了杯令我驚艷的茶給我,有著蘭花香氣,饒富層次,喉韻不絕,開啓了我對茶的美麗想象與探索,幾年間我也曾迷惘挫折,直到找到屬於自己的茶道。台灣曾是世界茶工廠,什麼茶都會做,這些味道很珍貴,茶的魅力不在「解渴」,而在傳遞這片土地的「風味」,茶很「包容」,一滴雨、一片雲、一陣霧,都能形成它的不同風味。茶成本比「單品咖啡」高,市場價值也應該相對應,我想依恃茶業與台灣的鏈結,改良茶品市場的樣貌,提升茶飲產業的境界。
品牌志觀點:若能把「產業」與「文化」的責任放在肩上,為產業另闢蹊徑、為在地創造價值,最終價值也將反饋到品牌身上。
J:你們通路經營的策略是什麼?主力消費群是誰?為何之前在東區216巷開過茶館,而現在只專注經營百貨通路的茶飲櫃點?
林:早期我們租了個大空間,就想也提供一些茶點,但茶點根本不是我們的強項,區位與業態吸引到喝下午茶的族群,更不是品牌真正想要訴求的目標。於是我們移到百貨通路,用小空間做我們擅長的事,把資源放在最厲害的地方,把商品做到最好,漸漸地我們吸引到頻率與我們更相近的族群,25~40歲崇尚自然,有能力選擇吃喝,他們是真正有品「味」,知道價值與價格不同的人!所以目前拓點也會先專注在百貨通路上,希望一年一點,十年十個點。
J:有很多人以為京盛宇是日本品牌,你怎麼看待這件事情?「京盛宇」三個字到底代表什麼?
林: 「京」是數量很大的量詞,象徵產出一杯茶的每個過程都很重要,任何環節出錯了就不對;「盛」是茂盛也是小茶杯的意思,喝茶是很簡單的事情,但裡面注入很多「現代人需要的」風格與美學,符合現代人的生活步調,這些都是現代社會中很重要的元素;「宇」是上下四方的空間,茶葉是農產品,自然才是最重要的,當我們手捧一杯好茶,就要感念台灣的土地氣候。我們一開始設定品牌就是比較「複合」的,有人說有日本或中國的感覺,因為只有用任何人都看得懂與能接受的表現方式,文化與產品才能「走出去」。
J:您個人喜歡的品牌有哪些?為什麼?跟「京盛宇」有什麼相似之處?
林:香水!英國的香水品牌Jo Malone,你只要聞過了,就不想再噴別家的香水!他前、中、後味很分明!食物的話我最喜歡法國的Pierre Hermé的馬卡龍,他大概有五個層次的味道,而且吃了一個就不想吃了,很滿足的感覺,他的千層派更讓人有一種魂牽夢縈的感覺。我喜歡台灣茶,很大一部分就是因為氣味層次變化分明。對我來說,高級的食物是這樣,東西吃進去,一定要有兩三個味道是很分明的,就像音樂跟人,沒有變化會很無趣。我們的茶也要泡得很多元,知道茶葉怎麼表現,它的風味應該是有波長,會轉變的。
品牌志觀點:向成功品牌借鏡,找到哲學 -「層次分明」,並轉化到自有品牌身上,才是自己的語彙!
J:能不能跟我們分享新書「台灣茶,你好」的內容?
林:京盛宇從「喝茶」的本質出發,這個信念沒有改變過。「台灣茶,你好」這本書分成5章5個場景36個故事,像是一部紀錄片,從源起、瞭解消費者、剖析人茶的關係、進而對茶消費文化進行反省、到最後回歸探討茶的本質。嘗試以簡單、直覺的方式,帶領大家用“心”感受台灣茶獨到的魅力。生於斯,長於斯,這塊土地有更多風味尚待咀嚼,靜下心來,輕輕說聲「台灣茶,你好」,會發現茶世界比想象中的平易近人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