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載至:i-buzz
受講究職場禮儀的英式文化影響,馬來西亞上班族重視著裝儀容。由於當地氣候炎熱容易脫妝,大馬女性不喜歡化濃妝,傾向使用淡雅的粉底,因此粉底一直以來皆為馬來西亞最暢銷的美妝品。i-Buzz Asia跨境產業研究報告顯示,歐美品牌幾乎獨佔馬來西亞粉底市場。台灣廠商若要打破歐美主導的粉底市場,可參考本報告研究分析。
品牌聲量分析:歐美品牌幾乎壟斷市場 韓流未掀起熱潮
馬來西亞Top10粉底品牌聲量顯示,歐美品牌就佔了九家,顯示在大馬粉底市場歐美品牌佔有絕對優勢。歐美美妝集團主打明確的市場區隔策略,主攻不同階層的消費群。法商歐萊雅(L’Oréal)面向中低消費層,以價格大眾化的Maybelline聲量最高,其所推出的Fit Me粉底常年受到歡迎。反觀,法商路易威登(LVMH)主打高檔產品,因售價高昂,在馬來西亞的客群較狹窄,旗下品牌Dior和與美國女星雷哈娜聯名的Fenty Beauty也較其他品牌冷門。
美商雅詩蘭黛(Estée Lauder)則較重視中高消費層,旗下Clinique和MAC粉底液雖售一千臺幣以上,但其品質良好,口碑甚佳。日商資生堂(Shiseido)和高絲(Kosé)與雅詩蘭黛一樣面向中上階層,旗下美國子品牌NARS和Tarte廣受白領女性歡迎。這四家品牌的聲量皆擠進了前五位。
綜合上述,台灣品牌應注意以下三點:
一、「韓流」尚未影響當地人的消費傾向,消費者仍偏好歐美系粉底產品。
二、歐美品牌的定價策略較精準,面向中低至中高端的消費層級,營造出符合中產階級品牌印象的粉底產品。
三、中價位的品牌聲量最高,高端和廉價的本土品牌的聲量較低。
(圖片來源: Photo AC)
熱門品項分析:蜜粉、隔離霜人人愛 衍生功能非關鍵
研究報告發現,馬來西亞消費者對粉底品項的討論,主要集中在蜜粉和隔離霜兩大項目。依化妝順序,大馬女性最注重妝前和定妝兩個環節,底妝和遮瑕是次要考量。由於馬來西亞天氣濕熱,當地人傾向化淡妝,不太重視粉底的衍生產品,如BB霜、CC霜和氣墊粉餅。
定妝產品中,「蜜粉」最受歡迎,大馬女性通常會隨身攜帶蜜粉,因其具有吸油、持妝功能,讓女性在炎熱天氣下不易脫妝。與蜜粉相比,粉餅的聲量佔有率不到4%,因其遮瑕功效並非當地人首要需求,且粉餅的粉感較重,不符合大馬女性對自然妝的偏好。
同樣受到歡迎的品項是上妝前使用的「隔離霜」,其防曬功能是大馬女性的主要需求,隔離霜還能增加整體的保濕度,保護肌膚避免在陽光曝曬下受損。亦有大馬網友推薦集合粉底和隔離霜功效,具有防曬、補水和美白作用的「潤膚霜」。
(圖片來源:Photo AC)
熱門關鍵字分析:優質蜜粉促成「水光肌」 油乾厚為大忌
進一步分析聲量佔有率最高的蜜粉相關正負評關鍵字,其「發光、粉嫩、清爽」為最重要的產品正評。大馬女性追求有光澤,並散發出水潤光彩的「水光肌」。而蜜粉能幫助肌膚在陽光曝曬下鎖住水分、防止肌膚乾燥,從而保持其粉嫩外觀和清爽感。
負面評價則以「油膩、很乾、太厚」為避忌,這三大負評與馬來西亞文化習俗、炎熱氣候有關。由於馬來穆斯林需在每日禮拜前進行局部淨身(wudu),太厚太複雜的妝容會拖慢「小淨」速度,影響禮拜程序。再者,無法有效控油和保濕的蜜粉在當地亦難有銷路。
值得注意的是,網友提及當地明星從國外進口批發粉底產品(timbang kilo),再分裝成自有品牌售出,導致劣質粉底亂象叢生。因此,台灣廠牌可以透過OEM和ODM的方式打入大馬粉底自有品牌市場,展現MIT優良品質的特色。
不與歐美正面競爭 MIT廠牌勝在CP值和代工優勢
根據i-Buzz Asia馬來西亞粉底市場研究報告,馬來西亞消費者傾向歐美粉底品牌,東亞廠牌處於弱勢。歐美廠牌有完整的市場區隔佈局,滿足了各消費水準的顧客需求。然而台灣廠牌並非沒有優勢,若能掌握以下三大要點,仍機會在大馬粉底市場突破重圍:
一、營造MIT「高CP值」觀感,不打價格戰避免「廉價品牌」形象。
二、濕熱氣候相近,可主打控油蜜粉產品及防曬隔離霜。
三、發揮OEM代工優勢,協助網紅打造優質粉底自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