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轉型】Made In Taiwan的風光年代已過去 未來台灣企業該何去何從?

0

過去,電影《世界末日》裡的太空人在修復故障機件時曾經不經意地說了一句「不管是美國還是俄國的電腦,其實都是Made in Taiwan」,使得MIT的名號隨著電影情節進入全球不少民眾的腦海當中,而知名歌手蕾哈娜在冠軍單曲Umbrella音樂MV中載歌載舞的畫面裡,那一支被視為最佳配角的黑傘則同樣是來自於台灣,再次讓世人們注意到Made In Taiwan的魅力。一直以來,不論是電腦零件、雨傘抑或是各類食品,MIT的標誌幾乎等同於物美價廉的優質保證,而「台灣生產」的形象更讓不少人感到安心、甚至願意因此而支付更多價錢;然而,時至今日,Made in Taiwan是否仍然具有其光環呢?

缺乏特色的MIT產品漸失優勢

根據報導指出,由德國調查機構Statista與Dalia Research所進行的全球消費者調查當中,2017年在國家製造指數(Made-In-Country-Index, MICI)排行榜上穩居龍頭的乃是讓消費者感受到高品質及高安全標準的德國,而台灣除了落後瑞士、歐盟…等諸多歐美國家,更與馬來西亞和泰國不相上下地被排在第27名,這對於向來擅長代工並以台灣製造引以自豪的企業而言,不啻是敲響了一記警鐘。

然而這當中更大的問題則在於,該份調查顯示在國外消費者眼中印有台灣製造(Made in Taiwan)標誌的各種產品幾乎沒有任何特色,也因此無法在國際市場上擁有明確定位或者讓人留下深刻印象。舉例來說,提到瑞士製造,人們會與精密機械、鐘錶等可用來象徵身分地位的高端產品產生連結,而講到義大利製造則會讓人對其精緻且獨特的優秀設計豎起大拇指,就連排行榜上敬陪末座的中國,也因著物超所值的特色而在不少受訪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由此可見,在競爭激烈的全球市場上,缺乏自我定位的台灣似乎在品質和形象上都正逐漸流失既有的優勢。

(資料來源:【梁國源專欄】MIT缺乏國際「存在感」

憑藉製造優勢經營品牌價值

當年,台灣憑藉著傳統製造業積極開拓外銷市場,不僅為自己奠定下亞洲四小龍的地位,同時更創造出令人驚嘆的經濟奇蹟。然而,近年來陸續面對中國、東南亞…等開發中國家的低價競爭,有部分台灣製造業者選擇將生產基地移往人力成本更加低廉的區域,以因應利潤下滑的困境、有些企業則積極讓自己轉型,朝向益加精密的製造領域前進,更有許多製造廠商決定從代工跨入品牌,除了努力透過創新、創意為產品提升價值之外,更藉由品牌再造、形象設計…等方式發展出獨特的企業價值和不可取代性,並在面對全球市場接踵而來的挑戰之餘不斷提升經營能力。舉例來說,巨大機械(捷安特)就是一家憑藉著堅強製造實力而拓展出知名單車品牌的最佳案例。

brand

然而,台灣企業所擁有的強大代工經驗雖然不失為發展全球品牌的最佳養分來源,但是從代工製造跨入自有品牌的經營絕非如想像中的容易,也不是替產品取個名字、換個新包裝或者設計個LOGO就能夠稱得上品牌了。代工與品牌雖然看似只有一線之隔,但是在發展品牌的過程當中,仍應基於原有的資源和經驗不斷向全球品牌取經,進而從中汲取到成功或失敗的寶貴經驗,同時,還必須考量到與上下游業者之間的競爭合作模式並加以深化管理,盡可能試著了解其他競爭品牌的發展策略、市場布局…等經營動態,以期站在知己知彼的角度為品牌確立出定位及發展方向。另一方面,企業也應該在考量到市場需求的前提下,積極研發出有別於代工產品的創新商品或服務,確實地讓企業文化從「價格」思維轉化為「價值」策略,才能夠真正地讓自有品牌具備行銷的能力。

事實上,代工製造與品牌經營之間並沒有高下優劣之分,從事製造不一定代表著落後、而經營品牌也不見得就是進步,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在兩者之間創造出價值且滿足市場需求。一直以來,製造都是台灣強而有力的優勢之一,而目前我們與其停留在Made In Taiwan的風光年代裡,抑或是驚恐於MIT的光環已不復存在,都不如在既有的優勢基礎之下透過發展品牌等方式提升自我的能見度、獨特性和存在價值,進而在消費者心中產生「印象點」並逐漸擴大在全球市場的影響力。當政府大聲疾呼南向發展的同時,不知是否認真思考過台灣的優勢現在何處?品牌價值的創造、企業形象的經營…再再都需要時間的沈澱和累積,而我們已經開始進行了嗎…

撰文:品牌志特約記者怡如

圖片來源:the blue diamond gallery

製圖:黃韻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各媒體交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