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向品牌】台灣品牌想走出國際,這些要素缺一不可

0

對於新政府來說,新南向政策是一個面對同文同種的中國市場已經廝殺遍野,而又似乎觸手可及的新機會。以經濟成長率來看,東協十國中的半數以上國家去年的成長率都在5%以上,加上人口數量,尤其是年輕消費族群的增加,和未來所得的成長潛力,都讓政府希望藉由政策的引導,凝聚民間力量,找到產業向外發展的新動能,創造未來的新價值。

進軍海外市場的步驟

林家振以為,不管政府如何把新南向政策喊得響亮,對於企業來說,想要擴張海外市場的第一步就是,你要去的市場到底是哪裡?到伊斯蘭國家賣豬肉,到不吃生食的地區賣生魚片,從一開頭就注定是一條走不通的路。

接下來,企業更該進行一連串的自我省視:確定了目標市場,確定了自己的產品符合目標市場的生活習慣,或者不會觸及當地市場的禁忌,要考慮的就是整體的商業模式。林家振以為,最實際的是從產品開始,消費者一定是從產品開始建立認同感,進而發展出黏著度,產品的供應鏈是維繫產品品質的關鍵,不管是當地或是國際的供應鏈都必須有一定的配套,確定產品品質的穩定。

人才訓練的重要性

workplace-1245776_1280

要邁向海外市場,人才訓練是林家振以為最重要的一環,「不論是如何的商業模式,沒有人,就無法實踐,」他把人才訓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如何讓企業內的既有人才可以把原有的技術及能力輸出到海外,並且能在當地找到適合的人才,讓企業的關鍵能力能夠延續;第二個階段則是如何能把當地的人才在台灣進行更完整的訓練,讓企業的精神與文化可以深植。

他以蒙古為例,指出蒙古是中華民族歷史上開疆闢土最有成就的王朝,卻也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之一,這表示打天下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治天下。林家振強調,在開拓海外市場的關鍵要素中,他以為人才是最重要的一環,如果台灣企業無法吸引到國際人才,至少一定要在吸引本地人才上有所作為。

他指出,85°C在這個部分就做得很好。85°C近年來大力推展美國市場,一開始先是讓台灣的麵包師傅到當地,訓練當地人才,做出符合標準的產品,得到當地消費者的認同,逐漸地,更在當地的學校中吸引華裔人才加入公司陣容,送回台灣總公司進行培訓,這些員工一方面語言上沒有障礙,不會碰到在當地工作權的問題,另一方面則不需要擔心外派人員常會遇到的休假、家人安置的困擾,可以說是一舉數得,而可以複製的商業模式,讓公司海外業務得以順利開展。

管理海外公司需注意的地方

而在商業模式中,隨著產品開始得到當地市場的認同,總公司更需要藉由制度或是相關配套讓各地的營運在共同的軌跡上前進,如當公司進行變革時,必須確保海外公司也感受到同樣的動能;當總公司進行創新改善時,海外公司也必須以相同的步調,確保競爭力的持續與精進。林家振指出,正是因為如此,企業在尋求海外合作夥伴時,與其一味在意財力,他認為,更重要的是彼此的價值理念和溝通的模式,必須在合作之初,雙方有清楚的認知和了解。

men-1979261_1280

目標市場的需求、公司資源的支持程度、人才培養的可行性模式與競爭力的持續加強是林家振心中的關鍵要素,他以為,企業要確保海外夥伴不會從合作者成為競爭者,重要的就是必須有一套完整而且不斷精進的系統,以產品為例,絕對不可以只有一種主力產品,讓合作夥伴一學就會,「進軍海外市場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可是,你真的會在海外看到成長的力道。」曾經有業者向他表示,海外夥伴在上完總公司訓練課程後才發現,公司營運是一套如此綿密的系統,要抄襲,談何容易?

有了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加上可複製的商業模式,海外市場自然會逐漸展開,林家振強調,與其刻意的探討品牌,企業不如以實際的行動建立自身企業的識別度,讓消費者由對產品的喜愛,建立對品牌的認同, 「持續做你相信的事,做久了,消費者看到,進而相信與認同,那就是品牌。」

文:艾麗絲

圖:pexelspixabaypixabay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各媒體交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