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從供應基礎化工原料到成立「de」品牌、賣起保養品,50年歷史的第一化工近10多年來積極轉型,瞄準DIY與美麗商機,把化學變成一種人人都能親近的生活風尚。ExpBravo編輯部採訪這股風尚背後的推手第一化工副總經理黃國芬,分享她領著自創的「de」品牌走過「先做好品質」的第一個10年歷程,並展望未來第二個10年的發展願景。

Bravo編輯部(以下簡稱Bravo):台灣10多年前興起「保養品DIY」的風潮,第一化工在這股風潮中擔任哪些推波的角色?
黃國芬(以下簡稱黃):當時我們已經在推廣「生活化的化學」,牛爾(編按:台灣知名美容專家)也想做保養品,尋求我們協助合作,由我們提供相關的保養品原料、配方與技術,雙方合作出版保養品DIY的書籍,掀起DIY風潮。而一些想自創保養品品牌的民眾、醫院也都來購買我們的化工材料,調製、發展產品,所以說第一化工也算是帶起台灣保養品自創品牌的先驅。

Bravo:第一化工為何要從傳統化工原料行,轉型做「de」品牌、開設保養品專門店?
黃:第一化工過去專售進口與基礎化工原料,服務客群有醫師、專業實驗室以及電子、晶圓代工等高科技業,在與這些客戶接觸的過程中,累積不少化工應用於生活用途的配方。然而在二十多年前,國內陸續發生速食店爆炸、博士生王水情殺等利用化工原料從事不法用途的案件,為化工產業、化工行帶來負面形象。為了改變民眾對化學「枯燥、危險」的認知,我們開始利用化工原料,推廣染布、蠟燭、手工香皂、保養品DIY,帶動DIY風潮。期間,客人持續反應希望我們能供應調製好的保養品;我們本來就是原料專家,客人非常信賴從第一化工賣出的產品,因為我們嚴格把關,並且累積豐富的保養品配方、國外最新資訊與產地原料通路等;因此在2004年決定自創品牌,取「第一」兩字國語發音的英語諧音,取名「de」品牌名稱,用於調性較軟的保養品,強調「自然、簡單、無負擔」的品牌概念。
ExpBravo觀點:打破先有品牌才能吸引消費者的迷思,第一化工觀察市場變化,創造消費者需求,當追隨的忠誠者到達一定量時,品牌「de」便順勢而生!
Bravo:在眾多保養品當中,「de」保養品為何能吸引消費者?
黃:我們本身做原料,很清楚保養品不需要繁複加工,只要有幾種有效的成份,也不會造成地球汙染。所以,我們先以顧好品質為發展核心,斥資成立符合國家規定的工廠,堅持使用價格比較昂貴的安全原料、高於業界標準的頂級製程設備,製造生產產品。而且,我也堅持產品包裝一定要簡單、能發揮保存效果,因而選用台灣新竹製造的咖啡色玻璃瓶,雖然一開始有人認為瓶子很像實驗室的瓶瓶罐罐、外形難看,但也因此塑造「de」保養品的專業形象。事實上,這樣的包裝也與國外名牌保養品的包裝趨勢一致。

ExpBravo觀點:品牌識別與形象應讓消費者產生一致性的聯想,例如:Tiffany塑造專屬的優雅藍色、HTC使用帶有科技感的亮綠色…,「de」也以實驗室專用的咖啡色玻璃瓶,展現內外一致的「專業形象」。

Bravo:市場競爭的本質,除了產品品質外,通路、行銷、 服務也是攸關成敗的重要因素。請問第一化工如何打出「de」品牌的通路?
黃:第一化工是家族企業,從推出「de」品牌後,完全沒找顧問公司協助,全部由我們自己來。我本身是學企管,一開始規劃品牌的服務、通路與行銷策略,都算走在正確的發展道路上,而且我們很努力學習。2005年,我們先在天水路總店附近的延平北路上開設「de」品牌的分店,利用這家分店的經營,琢磨出一套能夠運作的教育訓練、裝潢陳設、服務、管理流程後,再挺進百貨賣場開設分店,至今在全台已設14家門市。我們一開始進駐賣場,也在學習別人的進櫃模式、坪效業績的計算、賣場顧客的消費取向。 我們不用個人業績制度去管理銷售人員,這樣能讓銷售人員在無業績壓力下,能提供客人最輕鬆自在的購物服務。
ExpBravo觀點:Google的創新、鴻海的制度化,這些鮮明的組織的管理方式,將連帶影響員工對外所表現的態度;「de」以不設限的業績考核,反而提供給消費者更好的購物環境,並創造更大的滿意度。

Bravo:「de」品牌走過第一個10年,接下來的第二個10年,您有哪些期許?
黃:這10年來,我們學習人員訓練與經營管理、建立工廠,很專心地顧好產品品質。做好這些基礎功後,在接下來的10年裡,我們要讓更多人認識「de」,會在行銷品牌投入更多心力,在空間較大的門市規劃舉辦能與消費者互動的定期DIY教學,或者利用更多的網路工具,打響「de」品牌。
採訪 莊安華/photo 第一化粧品